时间:2025-05-26 07:41:28 作者:刚刚,全球首个机器人拳王出炉!互殴现场比马拉松还抓马,笑疯了 浏览量:53181
不久前,机器人马拉松的翻车名场面还记忆犹新,而刚刚,杭州也顺利举行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比赛,上演了一场现实版《铁甲钢拳》,
这次的主角不是休·杰克曼,而是一群全副武装的人形机器人,打拳、闪避、贴身肉搏,对抗节奏一个比一个狠,妥妥的机器人互殴现场。整场格斗赛分两部分:表演赛和竞技赛。前者主要秀动作,热热身,而真正的重头戏,还得看后面的竞技赛,各种单打、缠斗动作轮番上演。
演示素材来自央视新闻,下同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今天就用颜色代称这些机器人选手。
开局是表演赛,小粉和小绿率先登场。开场双方互相试探,注意看,擂台角落甚至还有机器人观众在“打call”。突然,小绿一个冲拳命中,小粉被击倒在地,不过很快爬了起来。紧接着,又被擂台边的绳子绊倒。
比较遗憾的是,导播在关键时刻切了镜头,错过了机器人版“鲤鱼打挺”。接着便是正赛,而在正式开始之前,先简单说下比赛规则。竞技赛采用标准的三回合赛制,每回合两分钟。击中头部或躯干算有效击打,倒地要扣分,若倒地后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起身,则判负。三轮结束后,累计得分最高者获胜。别看是机器人,但它们的招式一点也不含糊:直拳、勾拳、扫腿、侧踢……整整十种动作组合,打起来有板有眼。打得像人、摔得更像人,这场机器人擂台赛有点东西第一场:小黑 VS 小粉首场登场的是小黑和小粉,正式展开较量。双方人类操作员念完狠话,握手示意,接着一声令下,两台机器人瞬间启动,开局互踹,战意拉满,但打着打着也有些“迷路”。
第一回合,小黑直接被干翻在地,小粉见状虽然没追击,但反手就是一套标准挑衅动作,属实是杀人诛心。
第二回合,小粉继续加强攻势,小黑则显得冷静许多,试图找机会一脚带走对手。双方不断试探彼此破绽,场面略显焦灼。第三回合,小黑一脚将小粉踢翻。但转眼间,小黑自己也被绊倒,双方双双倒地。幸运的是,小黑最终率先站起。
我宣布“黑队被 KO,本场比赛的结果是粉方获胜。”等等,不好意思,解说口误,误判小粉胜利,实际获胜的是小黑。小插曲一波,后面解说也更正了这个比赛结果。第二场:小绿 VS 小红第二组对决,轮到小绿对阵小红。第一回合期间,借鉴前面的比赛策略,开场双方不再客气,一上来就直接腿踢互相问候。只是这一回合,小绿操作失误摔了个狗啃泥,直接倒地被扣分。
进入第二回合,小绿彻底上头,切换到狂暴模式,不仅对空气打出一套组合拳,顺带还附送了一个挑衅动作,嚣张值直接拉满。
小红见状,表示孰可忍孰不可忍。
第三回合,小红本打算反击一波“教做人”,但第三回合刚起势,一脚飞踢却踢了个寂寞,直接原地躺平,比赛就此结束。最终,小绿拿下这一局胜利。决赛:小黑 VS 小绿(终极对决)终于到了决赛时间,顶流对决:小黑对上小绿。决赛开始前,官方还特地展示了它们的终极技能——飓风冲撞,不过比较可惜,这场比赛中并未上演这招,可能还需继续打磨。第一回合,双方默契选择膝踢开场,一上来就缠斗成一团,裁判多次介入分开。小绿虽摔了一次,但并未受太大影响。
第二回合节奏更快,小黑腿法密集、出招狠毒,小绿也不是吃素的,频频用拳还击,但由于接连倒地两次,整体情况不太乐观。来到终局之战,第三回合。小黑稳扎稳打,一记有力的侧踢再次将小绿踢翻在地,而这已经是小绿在本场比赛中的第三次倒地,根据规则,胜负几乎没有悬念。
最终获胜的,是小黑(AI 策算师)!镜头拉近,小黑的机身布满擦痕和撞击痕迹,也足以说明这场鏖战的激烈程度,最后也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机器人选手。打拳,是机器人上岗前的一场热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是这场机器人格斗比赛中,解说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听起来像是调侃,其实背后是门槛极高的技术考验。在拳击场上,“站得住”只是人形机器人最基本的尊严。比起走路、跳舞,格斗场景对结构稳定性和抗冲击性提出了近乎严苛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机体结构足够刚硬、重心稳定,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强度对抗动作。
一场像样的机器人格斗,要过四道关:1.机体设计:稳定性、抗打击能力、动力系统等2.动作控制:步伐调整、手臂挥拳的准确度与连贯性3.感知系统:对环境变化(对手动作)的快速响应4.实时操控与延迟控制:目前仍靠人操作,意味着操作系统与人的配合也很关键宇树科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们为机器人格斗动作采集了大量专业选手的数据,训练素材直接来自职业搏击选手的实战演练。“它的老师就是一些职业的搏击选手。”换句话说,每一个挥拳的动作背后,都藏着职业选手的经验数据。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个认知误区,我们早已习惯让大模型写代码、画画、讲笑话,于是理所当然地以为,机器人也应该能刷锅、叠衣、喂猫。
但机器人不同于语言模型。语言模型可以从上万亿字的互联网文本中自学成才,可对机器人来说,现实世界的数据收集成本是“级别不同”的事。想教一个机器人炒鸡蛋?你得先搭一个真实厨房,再装一条能抡锅铲的机械臂,还要部署一套可以记录每一次失败的高精度数据系统——这一切,还得在经历上千万次失败之后才可能接近合格。相比之下,格斗本质上是一种高效、低成本、强反馈的动作学习方式。
一拳一脚都有清晰的时间顺序和姿态参数;
防御、闪避、出击的策略空间可控;
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也极为明确(命中、躲避、倒地);
还可以通过动作捕捉,直接从职业搏击选手身上获取“标准答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将目光投向“打拳”。包括众擎机器人今天也官宣“机甲拳王”赛事,把比赛门槛提到了全尺寸类人身高。
背后逻辑也很简单。在人形机器人还没找到明确落地场景之前,打拳是最容易标准化、最容易“出片”的展示方式。操作可控、画面震撼、还能刷屏社交媒体——直给、好看、能讲故事。投资人看了兴奋,媒体拍了好剪辑,观众一看就懂:这机器人,能打。哪怕只是秀肌肉,只要能“出圈”,就是好演出,至少现在的打拳机器人,已经比前几年那个连走路都磕磕绊绊的版本,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当然话也要说回来,现在的机器人格斗,背后还都是人操作的,也很难不让人质疑人形机器人目前仍是一款披着 AI 外衣的大号玩具。真正从秀肌肉到上岗,机器人还得过很多关:处理混乱场景、应对突发变化、进行人机协作、提升自我规划能力……真正的拐点,还需要落在炒菜、喂猫、养老、送货、看护,这些琐碎又高频的场景里。而现在的格斗,只是机器人上岗前最有看点的一场热身而已。
文 | 机器人(泰森版)